以会员需求为导向,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模式
发布时间:2017-06-15 17:04:32
来源:中企动力
各级工会要以会员需求为导向,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组织建设模式,扩大工会会员覆盖面;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服务群众模式,提高工会会员满意度;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社会联动模式,形成工会工作社会合力;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队伍建设模式,打造网上工会宣传队伍。
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,为工会组织建设、提升履职能力、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新的历史机遇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,以会员需求为导向,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,推动互联网与工会工作深度融合,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新模式,实现工会工作线上线下的相互促进,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科学精准的服务,是各级工会组织有效去除和防止“四化”倾向,切实保持和增强“三性”的重要路径。为此,各级工会要以会员需求为导向,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组织建设模式,扩大工会会员覆盖面
我国职工人数多、分布广、结构复杂、流动性大,工会组织覆盖职工群众和职工群众找到工会组织的难度都较大,因此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、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,将实体工会组织搬到网上,建立点面结合、纵横交错的网上工会组织,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全覆盖、服务时间的全天候,方便职工群众加入工会组织、参加工会活动、接受帮扶救助、实现办事审批等功能,打造触手可及的网上工会组织。建立网上工会组织,一要建立包括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出生地、工作单位、家庭成员等基本信息的“会员数据库”,要通过建立“电子身份ID”实现网上服务对象实名制,确保会员数据库信息既准确全面、又安全可靠。二要尽量简化网上工会组织的准入程序和操作步骤,对各级工会网络平台名称、服务功能的开发以及工作流程等,要制定统一标准,明确操作规范,便于职工群众通过手机、网络快速找到和加入工会组织,逐步实现对职工群众的全面覆盖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服务群众模式,提高工会会员满意度
以会员群众需求为导向,把党政所需、职工所盼、工会所能的工作落到实处,为广大会员提供个性化、精准化、专业化服务。要加强政治思想引领,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,做好网络热点危机事件的处理。建立多形式、多渠道的群众反馈机制,引导会员网上反映诉求,广泛收集民情民意,开展网上群众满意度测评,为广大会员提供精准服务。要拓展网上工会服务功能,充分利用网络优势,将线下服务搬到线上,不断完善网上服务功能,提供政策宣传、教育培训、创业支持、困难帮扶等职工群众所需、所盼、所急的服务,实现全天候个性化服务。要创新网上工会服务方式,以职工群众乐于接受、易于接受的方式,综合运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乐、动漫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,改进互联网内容供给机制,开发网络文化创意产品,增强网上工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社会联动模式,形成工会工作社会合力
由于受职能分工差异、技术人才缺乏、经济条件局限等因素影响,工会仅靠自身力量,必然难以满足广大会员的个性化、多样化需求。因此,要科学高效地推进工会工作,就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,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力量、社会资源、社会手段为其所用,鼓励和支持各种企业、社会组织以及民众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工会工作,逐步形成“党政支持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的工会工作联动模式。要通过活动集中策划、行动联合开展、信息共享互通、工作相互配合,实现资源整合,形成工会工作合力。要通过社会募捐、企业赞助、海外捐赠等形式,多方筹措资金,购买网络技术服务,推进服务手段社会化;要通过招募、聘用专家学者、爱心人士和青年志愿者等参与工会公益事业,推进服务队伍社会化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平台、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动和深度融合,不断拉近工会和职工群众的距离,创造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新常态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队伍建设模式,打造网上工会宣传队伍
推进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,必须要有具备互联网思维,熟悉网络规则、网络语言,善于策划网络活动,开发网络服务功能的新型人才。各级工会要通过外引内培,建设一支政治可靠、热爱工会工作、熟悉网络技术、政策水平较强的网络宣传队伍。
其中包括:以工会干部为主的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,定期关注并发布重要活动信息和服务信息,收集和反馈群众民意、利益诉求以及解决群众难题的互动信息;以社会知名人士为主的网络作者,对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加以及时引导和舆论评价;以青年职工为主的网络志愿者队伍,将线上的信息发布与线下的服务和活动项目结合起来,让职工群众感到工会组织就在身边。要加强对网络宣传队伍的管理和培训,提升运用网络技术分析研判网络舆情、疏导公众情绪、引导舆论焦点、通达社情民意的能力和水平;同时要建立网络宣传队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,促进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的持续发展。
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,为工会组织建设、提升履职能力、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新的历史机遇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,以会员需求为导向,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,推动互联网与工会工作深度融合,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新模式,实现工会工作线上线下的相互促进,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科学精准的服务,是各级工会组织有效去除和防止“四化”倾向,切实保持和增强“三性”的重要路径。为此,各级工会要以会员需求为导向,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组织建设模式,扩大工会会员覆盖面
我国职工人数多、分布广、结构复杂、流动性大,工会组织覆盖职工群众和职工群众找到工会组织的难度都较大,因此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、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,将实体工会组织搬到网上,建立点面结合、纵横交错的网上工会组织,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全覆盖、服务时间的全天候,方便职工群众加入工会组织、参加工会活动、接受帮扶救助、实现办事审批等功能,打造触手可及的网上工会组织。建立网上工会组织,一要建立包括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出生地、工作单位、家庭成员等基本信息的“会员数据库”,要通过建立“电子身份ID”实现网上服务对象实名制,确保会员数据库信息既准确全面、又安全可靠。二要尽量简化网上工会组织的准入程序和操作步骤,对各级工会网络平台名称、服务功能的开发以及工作流程等,要制定统一标准,明确操作规范,便于职工群众通过手机、网络快速找到和加入工会组织,逐步实现对职工群众的全面覆盖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服务群众模式,提高工会会员满意度
以会员群众需求为导向,把党政所需、职工所盼、工会所能的工作落到实处,为广大会员提供个性化、精准化、专业化服务。要加强政治思想引领,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,做好网络热点危机事件的处理。建立多形式、多渠道的群众反馈机制,引导会员网上反映诉求,广泛收集民情民意,开展网上群众满意度测评,为广大会员提供精准服务。要拓展网上工会服务功能,充分利用网络优势,将线下服务搬到线上,不断完善网上服务功能,提供政策宣传、教育培训、创业支持、困难帮扶等职工群众所需、所盼、所急的服务,实现全天候个性化服务。要创新网上工会服务方式,以职工群众乐于接受、易于接受的方式,综合运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乐、动漫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,改进互联网内容供给机制,开发网络文化创意产品,增强网上工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社会联动模式,形成工会工作社会合力
由于受职能分工差异、技术人才缺乏、经济条件局限等因素影响,工会仅靠自身力量,必然难以满足广大会员的个性化、多样化需求。因此,要科学高效地推进工会工作,就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,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力量、社会资源、社会手段为其所用,鼓励和支持各种企业、社会组织以及民众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工会工作,逐步形成“党政支持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的工会工作联动模式。要通过活动集中策划、行动联合开展、信息共享互通、工作相互配合,实现资源整合,形成工会工作合力。要通过社会募捐、企业赞助、海外捐赠等形式,多方筹措资金,购买网络技术服务,推进服务手段社会化;要通过招募、聘用专家学者、爱心人士和青年志愿者等参与工会公益事业,推进服务队伍社会化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平台、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动和深度融合,不断拉近工会和职工群众的距离,创造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新常态。
创新“互联网+工会”队伍建设模式,打造网上工会宣传队伍
推进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,必须要有具备互联网思维,熟悉网络规则、网络语言,善于策划网络活动,开发网络服务功能的新型人才。各级工会要通过外引内培,建设一支政治可靠、热爱工会工作、熟悉网络技术、政策水平较强的网络宣传队伍。
其中包括:以工会干部为主的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,定期关注并发布重要活动信息和服务信息,收集和反馈群众民意、利益诉求以及解决群众难题的互动信息;以社会知名人士为主的网络作者,对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加以及时引导和舆论评价;以青年职工为主的网络志愿者队伍,将线上的信息发布与线下的服务和活动项目结合起来,让职工群众感到工会组织就在身边。要加强对网络宣传队伍的管理和培训,提升运用网络技术分析研判网络舆情、疏导公众情绪、引导舆论焦点、通达社情民意的能力和水平;同时要建立网络宣传队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,促进“互联网+工会”工作的持续发展。